肉肉屋 - 历史小说 - 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在线阅读 - 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第408节

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第408节

    京城考三科, 一科仍旧是经义,但偏历史向;一科策论,根据现在朝廷的律令看材料写作文;一科仍旧是算数,这次以应用题为主。

    加强算数考核是李玄霸的强烈要求。为此他还难得上了几次朝,和满朝公卿吵了几次架。

    能吵得过李玄霸, 逼李玄霸捂胸口倒地碰瓷的熟人们都在外放,李玄霸舌战群臣毫无压力。

    李世民在已经换成了椅子的御座上看弟弟端着微笑阴阳怪气, 群臣吵得脸红脖子粗,在心声里给弟弟不断叫好。

    大唐朝堂很公平,除非皇帝有自己的想法, 可能会“帝赞赏帝不听”, 平常“小事”就是谁辩论赢了就按照谁的建议做。

    这么公平的朝堂, 难免出现说不过就气急败坏打架斗殴的情形。

    虽然李玄霸是晋王, 群臣也对他撸起袖子,李智云一直提心吊胆地随时准备挡在三兄面前。

    哪知道,上朝时皇帝第一句话就是,“阿玄身体不好,吵归吵,朕和阿玄从小打架都是一起上,谁要是动手,朕就只能暂时忽视自己的皇帝身份,下场和诸公一起辩论了”。

    群臣默默将袖子放下来。

    陛下这威胁真是离谱。陛下你干脆把朝堂上的旧将都叫来一起打架得了!

    李智云悟了。他确实不该因为二兄当了几年皇帝就与二兄生疏。听听这话,是皇帝说的吗?

    大唐皇帝这过于离谱的威胁让群臣很不满,于是群臣通过各种渠道,试图向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后告状。

    李渊表示自己已经不管事,而且……“你们居然在朝堂上打架?这不是御前失仪吗!辩不过大德就要动手,你们这是犯上!是谋逆!大雄确实做得不对,身为皇帝怎么能自己动手?应该叫侍卫把胆敢御前失仪的人全部拖出去!”

    李渊十分生气。我李唐的朝堂怎么和民间集市似的,都是大雄太纵容你们!一群刁臣!

    太上皇后更是在听到这件事的第一时间骂人。谁?谁要对三郎动手?!本宫要亲自给他两巴掌!

    群臣们乖乖老实了。

    算了算了,和病秧子动手胜之不武,我们还是嘴皮子上见分晓。

    但嘴皮子,他们是真的说不过。

    李玄霸就咬死了一点,连算数都不会,你当个什么官?当一个平庸的官员需要收得上来赋税,当一个优秀的官员要收得上来更多的赋税还让百姓生活更好。“赋税”二字拆开,全是数字。

    “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放到纸面上都是一个个数字。把这些都交给幕僚?做好做坏全靠幕僚良心吗?这和将家里的账本全部交给仆从,自己不管不问有什么区别?”

    “加强算数考核会筛下一群贤才?连算数都不会,账本都不会看,赋税都不会算,收支都搞不明白的算什么贤才?他们进入朝堂能干什么?每日喝喝茶聊聊天,挑挑同僚的刺?魏玄成给同僚挑刺都要先算一算同僚的收支是否平衡呢!”

    李世民幽幽道:“是啊,魏玄成挑刺都是有理有据,连朕借口给寒钩乌镝改善伙食多吃了几只羊,他都能算出来。”

    李玄霸:“哥,这个你就别说了,丢人。”

    吃羊就吃呗,谁还阻止你了?为什么要借口给寒钩乌镝改善伙食,然后去吃寒钩和乌镝的羊?二哥你的脑子究竟是怎么想的?!

    人家魏玄成也不是弹劾你多吃了几只羊,而是骂你撒这个丢人的慌!

    李世民很委屈。他又不是故意撒谎。只是那段时间突然疯狂想吃小羊羔,但是为了口腹之欲下旨又觉得有点尴尬,才借了寒钩和乌镝的名义。谁知道魏玄成那个田(乡)舍(巴)翁(佬)一点面子都不给。

    朝臣:“……”

    行吧,连只需要挑刺的御史都得算数好,才能盯紧他们的日常花销。确实,当官不能不会算数。

    其实群臣的算学都不差。

    无论是隋朝还是汉时,得到举荐的士人都要再进行一次统一考试,才能根据考试成绩授官,这就是科举制度的源头。

    算学一直都是士人必考的科目。隋朝和唐初在琢磨科举的时候,也分了算学这一科。

    只是群臣人为算学是基础技能,不需要考核士人们都会。

    不会有士人不会算学吧?这不是启蒙就该学的吗?群臣不是说当官技能中算学不重要,而是认为这个太基础,不需要特意拿出来考核。

    群臣知道算学的重要性,只是不理解李玄霸将算学考核地位拔高的缘由。他们认为这样根本起不到考核贤才的作用,不如多考点其他的。

    李玄霸承认,他其实是在拿着“算学的重要性”诡辩,和群臣们辩论时完全牛头不对马嘴,所以朝中公卿才对自己忍无可忍,撸起了袖子。

    以大唐的现状,确实算学是士人的基础技能。他所考核的都是最基本的算学知识,着重于应用,不是“数学难题”,对大部分士人而言,都如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不需要额外考核。

    如今有底气参加科举的人哪怕是寒门士子,都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才子,过目不忘和心算几乎都是必备技能。他加大算学考核的比重,等于是单纯送分了。

    “现在是这样,但等科举范围进一步扩大之后,就不一样了。”除了对二哥,李玄霸只在和友人的信中说了实话。

    科举为了录取更多的人才,降低考官的主观行为,科举试卷的限制会越来越死。

    明朝对科举有两项重要的措施,一是八股文啊,一是馆阁体。

    八股文规定了格式,馆阁体规定了字体。前者让科举取士变得僵硬,后者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书法的发展。

    但格式固定、字体固定,考官阅卷时才会更客观,尽可能减少作弊行为。

    后世科举为了减少作弊,尽可能客观地选择人才,一定也会不断给科举试卷增加条条框框。

    “如果科举之初就提高算学的作用,后世皇帝或许能沿用,官员们不至于除了经义两眼一抹黑,庶务全靠幕僚。”

    友人们对后世卿大夫居然连算学这种基本的士人技能都能丢掉感到大为不解。

    难道后世做官只需要背熟四书五经?那也太可怕了!

    李玄霸道:“唐宋进士及第之后还有’制科‘考试,要在专业技能上达标之后才能授官;明清将’制科‘制服规范化,融进了’翰林制度‘。三甲进士进六部打杂,二甲以上赐进士出身的进士先进翰林院学习,每年都会考核,如果几次考核不过就会被遣回原籍。所以当官的进士还算有点本事,举人就不行了。”

    明清的史料比较详细,每一科进士的名单基本都可考。进士进入翰林院后摆烂考试不合格被劝退者可不少,和后世一些人考入名牌大学后挂科退休一样。

    这也是祖宗干过的,这也是“传统”。

    李世民很赞成李玄霸的额外之举:“我们大唐的制度不仅要适合现在,也要为后世人奠基。既然算学很重要,那就应该加入科举考核。越是基础,就越应该考核。”

    李世民一锤定音,两层科举中都加入应用算学的事就算确定了。

    科举加入算学,不一定会激发华夏自然科学的发展。应用数学和理论数学是两回事,前者只是工具。

    不过如果朝廷重视数学,或许民间会兴起研究数学的热潮,出现能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真正数学家也不一定。

    女帝在科举中加入诗歌考核,造就了唐诗的辉煌。

    李玄霸很喜欢唐诗,但他是个实用主义的人,认为写诗写得好和做官没关系。权贵们自己喜欢,多给诗人给钱捧场就成,把诗歌纳入官吏考核,确实对朝堂和百姓没有益处。

    宋朝虽然弱了些,在文治方面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宋朝革新改革对科举下手时,第一件事就是取消诗歌考核。

    至于这样会不会让“唐诗”不如原本时空辉煌,李玄霸表示,我就在大唐贞观年间唐太宗身后,不服气就来唐太宗身后打我啊。

    你不仅要能有时空机,还要打得过我二哥。做不到,那他也没办法,给了机会让你打都不中用。

    李玄霸在和群臣吵架的时候,科举已经开始组织起来。

    群臣们发现这一点时很无力。

    宰辅们都已经去各个郡县亲自监督组织科举,考卷都运过去了,还吵什么?晋王殿下就是单纯想吵架吗?

    李玄霸辩解,他这是尊重同僚。如果有人能辩赢他,也可以取消算学考试。

    来吧,我们再战!

    虽然群臣骂骂咧咧,但心里舒服不少。陛下和晋王还是尊重他们的意见,并不是兄弟俩拉着房杜魏薛等人私下商量,就纲常独断了。

    大唐如今的天气很炎热,朝堂上商议的初试时间,正好与后世秋闱一样,定在了金秋十月。

    李世民下诏,先连试三年,自认有才者皆可自荐,他要拾遍民间遗珠。

    第239章 桂花树上你和我

    金秋十月, 桂子飘香。

    魏晋南北朝时,不知从哪个喜欢风雅的士人开始,汉宫后苑中的贡品桂花树先走进了官员的府邸, 又进入了民间。如今已经是京中常见的景观树。

    如今的长安, 当然没有影视剧中的雄伟美丽。

    百姓的房子总是灰扑扑的, 道路上铺着石板也多泥泞,让人不敢细究这些泥泞中的水是哪来的。

    桂花如云时,从宫门的高楼上往下眺望, 长安城的街道终于有了几分现代人想象中的韵味。

    京城也有童生试。

    考生入场的前一日,李玄霸给李世民补贴了点家用,花钱让百姓把考场外的道路洒水清洗。

    考场开门, 李世民又从内库里拖出来不知道哪里进贡的金色盔甲,让兵卒们穿得亮闪闪的迎接考生。

    大概是听到了大唐皇帝内心的期盼声音, 考试当天是个艳阳天。

    考生们进入考场的时候, 纷纷抬起手挡住眼睛。

    闪,太闪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玄甲兵吗?皇帝陛下把玄甲兵都派出来了?

    “玄甲兵为什么是金色的?”

    “众所周知,陛下的玄甲兵不打仗的时候一定要是金色。其实在战场上他也想把盔甲弄成金色,只是打完几场仗, 金漆都掉了,又变成了玄甲。”

    “真的吗?”

    小小孩童仰起与裴行俨五官相似的脸, 一脸怀疑表情。

    裴行俨捏了捏孩童的脸,大笑道:“不信你问李三,李三说了你总会信。”

    孩童疑惑:“李三是谁?”

    李玄霸道:“我。”

    孩童一脚踹裴行俨小腿上:“阿兄!对我老师礼貌些!”

    裴行俨笑道:“我叫他李三, 他叫我裴大, 怎么不礼貌?友人之间都是这么叫。你叫他老师, 我叫他李三, 我们各论各的。”

    孩童一脸纠结,觉得这样不对,但又说不出反驳的话,急得满脸涨红。

    李玄霸笑眯眯地在一旁兜着手看裴行俨欺负比他儿子还小的幼弟。

    裴行俨之前屯兵云南,李世民叫他回来当宰辅都不回来。

    本来云南那群小国还在犹豫,不太清楚中原的情况。魏徵在南边到处张贴告示时,顺带到裴行俨那里见了一下云南小国的使臣,非常温和地告诉他们,即使是藩属国也能在大唐科举做官。

    裴行俨等了许久的仗,就打不成了。

    这倒不是云南小国听闻能在大唐做官十分激动,所以臣服大唐。

    大唐都已经派宰辅到各地广招人才了,看来中原肯定早就平定了,否则怎么轮得到瘴气丛生的岭南?

    李玄霸和李世民提起云南的时候,习惯性地叫他们“南诏”,但其实他们现在还不是南诏。

    云南洱海那么小一片地,实力强大彼此抗衡的小国都有六个,统称“六诏”。

    后世所说的南诏是六诏中的蒙巂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