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肉屋 - 历史小说 - 汉道天下在线阅读 - 第699章

第699章

    最后,周忠双目炯炯有神的看着诸葛亮。“你愿意辅佐这样的天子吗?”

    诸葛亮沉吟片刻,反问周忠。“天子圣明,知人善用,只是我年纪尚幼,学疏才浅,周公何以如此郑重其事?只是因为与我叔父有旧吗?”

    周忠抚着胡须,摇摇头。“我只是觉得你隐居隆中的想法,与天子不回洛阳的决定异曲同工。能不为眼前近利所惑,立足于长远,不惮于劳苦,绝非普通人能做得到。你们虽然年轻,却都是有大志向的一世豪杰,应该能君臣相知,共兴大业。我老了,如果能为天子进一英才,有助于中兴,此生足矣。”

    诸葛亮想了想,躬身一拜。“愿从周公之教。”

    ——

    周忠带着诸葛亮,赶到了宛城。

    骠骑将军张济亲自出迎,热情倍至。军师丁冲也非常客气,对周忠执子弟礼。

    周忠老怀大慰。

    他这两年虽说挂着豫州牧的官职,实际上是被天子踢出了朝廷,袁术对他也没什么尊敬可言。这次铩羽而归,重回朝廷,他已经做好了被人嘲笑的心理准备。刘表那般待他,他也只是生闷气而已,没有与刘表理论。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他做了这么多年的官,起起伏伏,这点自觉还是有的。

    见张济这么客气,尤其是丁冲如此恭敬,他很高兴,感觉到了一丝温暖。

    “幼阳,你太客气了。”周忠笑道:“我受不起啊。”

    “不然。”丁冲一本正经地说道:“周公是我本州的州牧,理当如此。”

    周忠有点尴尬。“可惜我徒有其名,却未能踏足豫州一步。”

    “刘备也未曾踏足本州,却以刘豫州自居。周公有天子诏书,纵使未曾踏足豫州一步,也是堂堂正正的豫州牧。”丁冲挽着周忠的手臂,态度诚恳。“周公虽势穷,辗转来归,对朝廷的心意日月可鉴。归朝之后,天子必能重用。”

    “借你吉言。”周忠很感激,握着丁冲的手臂,重重地晃了两下。“幼阳,两年不见,你越发有大臣之相,将来前程不可限量。”

    丁冲哈哈大笑,请周忠上车,一起入城。

    “周公,我们先去看看南阳学堂吧。”丁冲说道。“骠骑将军治理南阳两年,这是最大的政绩。”

    周忠心领神会,一口答应。

    他在襄阳的时候,就听人说丁冲这些年在南阳挖了不少人,不仅在张济的军中推行教化,还设立了不少学堂,招收庶民子弟读书。虽说张济、丁冲的个人名声不好,这一举措却是深得人心的,连刘表都不好说什么不是。

    毕竟教化是儒门最为推崇的德业,刘表本人在襄阳也是大力推行教化的,只是他与张济、丁冲教化的对象和目标都有所不同。

    刘表针对的是读书人,而张济、丁冲针对的却是普通百姓、庶民子弟。

    第五百七十章 古今不同

    丁冲引着周忠先来到郡学。

    郡学就在太守府旁,门户只比太守府稍低,比太守府另一侧的郡尉治所还要略高一些。门前立了双阙,上面刻着“文昌”两个古篆字,二十名甲士头载武冠,身穿札甲,一手持戟,一手持盾,挺立如松,庄严肃穆。

    周忠很意外,指着两侧的甲士说道:“这是……”

    张济赶上一步,笑容灿烂。“这是我特意安排的甲士,免得闲杂人等打扰教学。这郡学里的士子可都是国家的栋梁,尤其那些少年,是从整个郡选拔出来的,个个是人才。”

    周忠转头看了一眼丁冲。

    丁冲附和道:“骠骑将军所言句句属实。南阳郡学共有三百五十一人,其中有两百一十五人是各县选拔出来的少年。大多家境贫寒,原本是读不起书的。是骠骑将军从军费里挤出来的钱,为他们添置衣物、纸笔,管吃管住,每个月还给他们发放二百钱的零花。”

    “是么?”周忠惊讶地看着张济。“骠骑,这可是莫大的德业啊。”

    张济眉开眼笑,连声说道:“应该的,应该的。天子在凉州,视汉羌子弟为一家,派遣博士,教百姓读书。我奉天子之命守南阳,岂能坐视百姓子弟因家贫不能读书,辜负天子的一片仁心?”

    周忠满意地点点头。“他们读完书之后,如何安置?”

    “愿意从军的从军,不愿意从军的可以在郡县为吏,或者学工,到工坊里做工师,又或者学医,将来做医师……”

    张济显然有充足的准备,侃侃而谈,不时还拽几句文。粗一看,谁也想不到他是个武夫,颇有几分儒将的风采。

    周忠越看越觉得意外,对丁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他才不相信张济这个西凉武夫会洗心革面,折节读书,变成一个谦谦君子。

    这肯定是丁冲的功劳。

    郡学之前已经接到通知,祭酒宋忠、学监綦毋闿以及在学的学子全部到场,一个个衣冠整齐。周忠大概扫了一眼,便知丁冲所言不虚,一大半是十一二岁的少年。这些孩子穿的衣服大多类似,虽然半旧,却干干净净,就算有补丁也补得整整齐齐。从他们的脸色来看,平时的饮食也不算差,至少是能吃饱的。

    周忠随便叫了几个少年出来,问了他们所学,年纪大些的已经学到了《孟子》《荀子》,小些的还在学《孝经》《论语》。不管学的是什么,大多都朗朗上口,课业还是很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