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肉屋 - 历史小说 - 问鼎十国在线阅读 - 第478章

第478章

    卢多逊笑道:“早就听说孔老爷子是方圆百里的大善人,在下此行就是拜会大善人的。朝廷之前颁布了均田令,重订了税赋,日子应当更好过了吧。”

    年长百姓不满道:“如果指的是前朝的那个,嘿……难怪,要给灭国,就是一个昏君,不灭,那是老天不长眼。”

    百姓啥也不懂,只是知道骂前朝,属于政治正确。

    年长百姓理所当然地骂起了郭荣。

    卢多逊也不接话,又问了两句自己想知道的,折返回城,找了一家客栈住下。

    卢多逊总结了今日的收获,脸色凝重。

    整个曲阜,卢多逊没有听到一个说孔家坏话的。

    这种情况,极为反常。

    尤其是佃农骂郭荣的话,更加毫无道理可言。

    郭荣在政治改革上极有水平,也是真的爱民如子,对于民生尤其重视。

    在位期间一而再,再而三地颁布仁政,天下百姓应该感恩戴德才是,怎么在这曲阜,居然得到了“昏君”这个称呼。

    这其中定有问题。

    卢多逊并没有因为眼前的情况迷了眼睛,反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切的缘由。

    一点一点,卢多逊摸清了曲阜这和平下的一切利益关系。

    一瞬之间,卢多逊都不知应该怎么形容自己的心情,只能说大开眼界。

    卢多逊回到了汴京,立刻入宫面见了罗幼度,呈上了自己调查的结果。

    卢多逊的调查极为详细,写了老长一份报告,足足有两万字之多,包含了曲阜的方方面面。

    罗幼度一字一字的认真细看,眉头一直微微皱着,越看越是惊叹,越看越是佩服,忍不住笑道:“好一个孔家,所有名声都让他赚去了。这不去经商,实在是屈才。就这样,还真有脸讨要免税资格?”

    从卢多逊的报告来看,整个曲阜的经济都是孔家,确切地说是孔子带动的。

    孔子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是超然的。

    只要真的了解孔子的事迹,对于那位游走于战火中的先贤,开创有教无类观念的至圣先师,都会怀有敬佩之心。

    曲阜理所当然地成为后辈人瞻仰的圣地。

    孔家人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举办各种活动。

    他们不收任何费用,让每一位前来“朝见”的读书人,兴致而来,兴尽而归。

    孔家人真的那么伟大?

    当然不是!

    南来北往的读书人吃住在曲阜,所有花费都刺激着曲阜上上下下的经济,影响着县城的民生。

    得利最大的豪绅商贾,自然乐意让出一些利润给孔家,让他们长此以往的举办各种活动。

    一个巨大的利益链,彼此双赢。

    读书人满意,豪绅商贾满意,城中各种小商贩也满意,孔家得名又得利……

    这种情况,罗幼度都不好指摘什么。

    毕竟孔家凭着自己的本事,利用老祖宗的影响力,带动曲阜的经济,造福地方百姓。

    朝廷也是获利的一方。

    就如后世的和尚寺,人家凭本事赚的钱,凭本事开公司,进军房地产。

    能说什么?

    也就吐槽几句而已。

    继续往下看,看到了关于田地方面的问题。

    罗幼度嘲讽笑道:“果然如此。”

    如果说孔家在带动曲阜经济民生上的功劳无可指摘,在田地方面的作为就是罪大恶极。

    完全钻了法律的空子……

    周太祖郭威体恤孔家在五代动乱中遭受的重创,特许孔家享受免税制度。

    这本是上位者对于孔子的敬慕以及孔家的怜悯。

    但是孔家却利用免税的优势,在曲阜县城获得了大量的土地。

    曲阜县农田七成都在孔家名下。

    这里没有强买强卖,也没有迫害百姓。

    是当地百姓自愿将田地投献孔家的。

    孔家为堵天下悠悠之口,以少量的钱财购买,跟送的差不多。

    百姓当然不蠢,是有利可图。

    孔家享有免税的权力,田地在孔家名下,那就无须向朝廷交税。

    孔家收取的田税仅是朝廷的六成。

    这也就意味着只要将田赠给孔家,百姓每年只需要向孔家上缴少量的粮食即可。

    同样也是郭荣撤销孔家免税资格以后,百姓对郭荣切齿痛恨的缘故了。

    百姓只要自己过得好就好,他们才不管什么大道理。

    孔家收的税少,那就是孔家人好。

    郭荣的新政策,让百姓失了地,还得多缴税,自然是郭荣的问题。

    孔家这种行径,就是钻了法律的空子,以损失朝廷的利益换取他们的利益并且收买人心。

    罗幼度想到了后世的明朝。

    明朝怎么亡的?

    原因很多,其中朱元璋、朱棣对于书生文人的优待就是原因之一。

    朱元璋、朱棣本是体恤读书人清苦,给了各种免税待遇。

    结果无心之中,养起了一个庞大的文人士绅团体,他们吸着国家的血,掌控着国家的权,吃饱了自己,却伤害了国家……

    导致了一大半的明朝皇帝都将心思用在了跟文人集团的斗争上面。

    因为皇帝没钱,都进文人口袋了。

    孔家的情况也是如此。

    如果多几个孔家这样的,那不就跟明朝一个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