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肉屋 - 历史小说 - 历代王朝更迭在线阅读 - 第4章斩蛇起义

第4章斩蛇起义

    月朗星稀,

    溪水淙淙流淌,

    蟋蟀唧唧鸣唱。

    醉醺醺的刘邦倚在一块石头上,不时打着酒嗝。他有心对着这一片良辰美景赋诗一首,怎奈肚子里墨水不多,心里又有几分烦躁不安,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一句。又想起家里娇妻幼子,还有那卖酒的王氏、武氏和情妇曹氏,刘邦心里一声长叹:我怎么就混到这步田地了呢?

    让我们来好好解说一下。

    婚后的泗水亭长刘邦终于享受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温暖。然而,官场上有句话:当差不自在,自在不当差。领国家的俸禄,也不可能总吃闲饭。这一天,任务来了:奉朝廷旨意,沛县解送咸阳给秦始皇修骊山陵的刑徒凑齐了,要求刘邦负责此次押送任务。

    当时,押送刑徒的任务已经不好干了。自统一中原之后,秦始皇造长城、修骊山陵、建阿房宫,大兴土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先进的工程器械,甚至连铁都没有被广泛应用,干活全靠人拉肩扛。

    长城,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

    骊山陵,方圆一百多里,从秦始皇十三岁即位开始修,一直修到他儿子胡亥登基,最后还是因为战乱草草收尾,仅仅是其陪葬坑中的兵马俑就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阿房宫,从公元前212年开始修一直到秦朝灭亡都没修完,要是修完了,又得是一个奇迹。

    这三个大工程,哪个不是用人命堆出来的?三国的杨泉在其著作《物理论》中称:“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秦代有一首叫做《长城谣》的民歌: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意思就是说,生了女孩要好好喂养,生了男孩千万别养,养也是白养。没看长城底下那些壮丁尸骸相连吗?

    修骊山陵、阿房宫虽然死亡率不会像修长城这样高,但是苦役累死、病死、被打死的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故土难离,妻儿难舍,生死难料,老百姓对被抓壮丁是非常恐惧的,在被押送的路上常常逃亡。壮丁逃了,押送的人就得负责,就得挨骂、挨打、受罚。所以说,沛县县令此次派刘邦押解壮丁,绝没安什么好心,很可能就是因为吕雉的关系。

    所以,刘邦押着刑徒们启程之后,一路上刑徒们逮住机会就开溜,没走出多远,人跑得差不多了。刘邦暗自琢磨:看这阵势,等到了咸阳,就剩我一个人了,安能得好?看来我这个亭长当到了头,也得逃命了。

    逃,也得会逃。像之前逃走的那些苦役,单打独斗,一个人没法生存,十有八九还得被抓住。要跑就得多带几个人,拉起一支队伍,找个地形有利的山头做山贼。

    于是,刘邦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这一天晚上,在大泽西,也就是今天的江苏丰县西,刘邦买了酒菜,把剩下的几十人召集到一起聚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刘邦站起身来讲道:“各位壮士,这一路上不少人都跑了,也就你们够义气,没撇下我一个人。人已经跑了不少,就算带着你们到了咸阳,咱们也都没好日子过。既然如此,咱们干脆就在这告别吧,你们都赶紧跑,我也得逃命去了。”刘邦一发话,大家纷纷逃命,只剩下十多个人愿意追随刘邦。刘邦对这十几个人热情笼络,添了酒菜继续喝,酒足饭饱之后连夜赶路,寻找安身之所。

    此刻,因为对道路不熟,刘邦派出一个人探路,自己则倚着石头,一边醒酒一边等消息。

    正在此时,探路的人慌慌张张跑了回来报告说:“前边行不得了。我去探路,看见有一条蟒蛇横在路上,这么老粗,好几丈长,要不是我发现得早,就被它一口吞了。咱们换条道走吧!”

    听探路的人一番描述,众人心里也怯了,都劝刘邦调头另找道路。

    有道是酒壮怂人胆。刘邦的胆子说小不小,可也没多大。要在平时,听说前边有巨蟒拦路,刘邦早就避得远远的。可此时借着酒劲,刘邦胆子大了许多:“没出息!堂堂男子汉,还能被一条蛇挡住?看我的!”

    说完,刘邦“锵”的一声拔出佩剑,迈着歪歪斜斜的步伐冲了出去。没走多远,果然有一条大蟒横在路上,大概是刚吃饱,正在消化。刘邦没给蟒蛇任何的机会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一时间也顾不上找蛇头,举起宝剑向蛇身用力一砍,巨蟒当即被砍为两截。

    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是刘邦将此引为自己的得意之作,后来,有人据此编出一段神话故事:

    据说,刘邦斩蛇之后继续往前赶了几里路,实在不胜酒力,躺在地上睡着了。跟着刘邦的十几个人不见刘邦回来,就一起去寻。寻到刘邦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太太坐在那呜呜哭。有人就问:“你在这哭什么呢?”老太太一边哭一边说:“有人把我儿子杀了,我能不哭吗?”有好打听的问:“怎么回事,你跟我们说说?”老太太回答:“我儿子不是一般人,是白帝的儿子。他今天变成一条蛇挡在路上,结果被赤帝的儿子给杀了!”众人认为老太太在胡说八道,正要拆穿,老太太突然在众人眼皮子底下不见了。后来众人找到刘邦,把这事说了。刘邦从此成了赤帝的儿子,跟随的人也称刘邦是大神之子,日益敬畏。

    白帝是中国上古五帝之一,东夷人的首领,中国赢姓及其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氏的始祖。有说法称白帝就是少昊。总之是神。赤帝则为炎帝,中国上古五帝之一,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也是神。

    《史记·封禅书》记载:“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是时丞相张苍好律历,以为汉乃水德之始,故河决金堤,其符也。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内赤,与德相应。如公孙臣言,非也。罢之。后三岁,黄龙见成纪。文帝乃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草改历服色事。”

    种种迹象表明,刘邦斩蛇或为史实,而所谓的“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所杀”等一系列神话纯属杜撰之言。史书所载不能不信,也不可尽信。这则传说的起源,大概是刘邦为了提升人气、扩大队伍,与人串通之后造的谣。

    后世常有人说“高祖斩蛇起义”,这也不符合事实。此时的刘邦手下不过十几人,连兵器都不齐,哪里谈得上造反,不过是带了一伙人落草为寇。

    刘邦当了山大王之后,据说秦始皇称“东南有天子气”,因此屡屡东巡,要用自己的王霸之气镇压东南天子气。秦始皇浩浩荡荡地出游,刘邦怕被剿,就带着队伍到芒砀山(今天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打游击。

    那时候地广人稀,山贼生意不好做,难得开一次张,刘邦等人过得跟野人一般。多亏吕雉时不时能带点东西来,大家不至于饿死。趁这个机会,刘邦还有闲心造谣。吕雉每回来探亲,总能找到行踪不定的刘邦。刘邦当着大家的面故作惊讶地问:“你怎么总能找到我呀?”吕雉也跟着演戏:“那有什么难处?你住的地方天上有云气。我看着云气找你,就找到了。”望着云气找人,实属胡言乱语。这其实根本就是刘邦和吕雉串通好了的。其他人可不知道这夫妻二人装神弄鬼,以为是真事。许多被严刑峻法逼得活不下去的人就有了“实在不行投奔刘季当山贼”的念头。

    一直到这个时候,刘邦眼前仍然是漆黑一片,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反秦?刘邦没这个胆量。一直当山贼?东躲西藏、提心吊胆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

    在刘邦带着队伍躲进芒砀山做山贼的日子里,山外的世界变得越发精彩。

    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了反旗,第一个吃了帝国的螃蟹。

    有时候,当第一未必是好事。

    毕竟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陈胜、吴广走投无路率先起义,最终也率先被剿灭。但是,这场起义给山大王刘邦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陈胜、吴广起义后,接连攻城拔寨,在陈县树起了王旗。附近郡县“苦秦久矣”,纷纷杀官造反,响应陈胜。起义势头如火如荼。辖区就在张楚政权边上的沛县县令心慌了。

    集结战士抵抗张楚?作为区区一个县令,别说要兵没兵,就算募集了一批乡勇,兵器都凑不齐。尽忠报国?千古艰难唯一死,县令可没打算为大秦搭上自己的性命。思来想去,县令认为还是应该举沛县向陈胜投降,先熬过这一关再说。

    投降也不是县令一个人说了算。别看他在沛县官最大,手下要都不同意投

    (本章未完,请翻页)

    降,他也降不成。因此,县令把功曹萧何和管刑事的曹参找来。这两个人在县里都是说得上话、很得人心的。县令首先发表了一通“为使本县免于战乱之苦携沛县投降”的高调开场白,然后很民主地征求萧何、曹参的意见。

    萧何、曹参早就提心吊胆地琢磨过这件事。好歹他们也都是县里有头有脸的官吏,是百姓眼中的官僚,如果顽抗到底,百姓绝对不会对他们客气。县令一直以来没动静,两人早就着急了。今天听县令这么一说,两人心想:原来你也怕死,也难为你硬挺了这么多天。

    萧何比较重义气,他早就知道刘邦跑到山里当山贼的事,有心趁这个机会把刘邦找回来。于是,萧何上前拱手施礼,慢条斯理地对县令说:“大人,沛县这么大点地方,不够人家一口吃的,抵抗肯定是抵抗不了,归附也肯定得归附。但是大人,您是朝廷任命的官员,如今要是由您来带这个头,带着沛县子弟归附张楚,恐怕大家不能信任您。我建议您把本县逃亡在外的人找回来,组成一支队伍,估计人数能有数百人。咱们用这群人作为震慑力量,不怕大家不听您的。”曹参一向唯萧何马首是瞻,立即发言表示赞成萧何的意见。

    县令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当即采纳。萧何与刘邦一直有联系,联络员就是樊哙。樊哙本来是个卖狗肉的,跟刘邦交情莫逆,当了刘邦的妹夫,后来跟着刘邦一起在芒砀山当山贼,时常往返于沛县和芒砀山。萧何火速找到樊哙,让他赶紧请刘邦带人来接管沛县。刘邦得到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谁想到这种好事居然就落到他头上了!

    刘邦赶紧把手下聚拢起来,直奔沛县。

    再说沛县这边,樊哙刚走,沛县县令再一寻思:不对!刘邦来了能听我的吗?刘邦要是不听我的,我可是什么办法都没有啊!大秦连六国都灭了,小小张楚能成什么气候?朝廷大军一到,张楚顷刻败亡,投降张楚不是找死吗?左思右想之下,还是觉得不能反!

    于是县令便下令城门紧闭,不放刘邦进城,还命人把萧何、曹参抓起来,准备杀了二人。萧何、曹参非常机灵,见事情不妙早就溜出城去投奔刘邦了。

    刘邦带着人马来到沛县一瞧,城门紧闭,自己这点人想攻城那是不可能了,还是攻心吧。在萧何的参谋下,刘邦写好书信,让弓箭手射上城头。信中如是写道:

    父老乡亲们,天下人饱受暴秦役使,早就不堪其苦。现在陈胜已经造反了,你们还敢帮县令守城?你们不知道陈胜的队伍遇到抵抗不降的都要屠城吗?你们应该赶紧把县令杀了,选一个带头人响应反秦的诸侯,这样才能保全性命,否则,陈胜大军一来,大家全得掉脑袋!

    沛县百姓早就听说张楚军喜欢屠城,再加上早听说刘邦不是一般人,天命所归,被刘邦鼓动之后立即杀死县令,迎刘邦入城,要拥立其为沛县县令,领导大家干反秦的事业。刘邦假装不同意,假模假样地推辞:“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恐怕不能保全你们。你们选一个更好的吧。”有人也觉得刘邦不过是一个泗水亭长出身,恐怕真干不了大事,认为萧何、曹参素得人心,应该从他们两人里边选一个。

    但是,萧何、曹参属于文官,根本不懂得造反这回事,而且二人也考虑到造反有失败的可能,一旦失败,领头的人准得诛九族。于是萧、曹二人坚决推辞,都说还是刘邦最合适。萧曹二人大力推荐刘邦,自然就有人为刘邦说话,有人便就着二人的举荐说刘邦上有云气、夜里斩白帝子,还有人说秦始皇几次东巡就是因为刘邦上应天命的,更有人说卦象说刘邦是最合适人选的……总之是都同意刘邦当这个带头人。

    刘邦其实心里也害怕,毕竟是脑袋别在腰带里的事,谁心里都打鼓。可是他已经没有退路了。私放刑徒逃亡、畏罪潜逃的是他,躲在山里当山贼扰乱治安的是他,造谣说自己是赤帝子、有云气的是他,兵临沛县鼓动百姓杀死县令的还是他。桩桩件件都是死罪,还怕加上造反这一条吗?因此,刘邦假意推辞了一番后接受了,但觉得不能当县令。众乡亲也来了个折中,不当县令就不当县令吧,称沛公。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十月,刘邦欣然接受家乡父老的拥立,称沛公,祭了黄帝,宰三牲发血誓,正式起义反秦。因为之前刘邦制造谣言说自己是赤帝之子,因此沛县兵马打的旗子是红旗。

    此时的沛县,红旗飘飘啊!

    (本章完)

    /104/104501/28131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