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肉屋 - 都市小说 - 走出香江在线阅读 - 第34章 规模

第34章 规模

    看着窗外的白云,这是他今年第三次前往台湾了。此次出行,蔡致良依旧邀请了顾远德教授。

    “顾教授,政府那边最近有什么好消息没有?”

    顾远德依旧没有放弃,不过,即便是如今半导体市场转暖,但是政府依旧强调所谓积极不干预的自由经济政策,对于顾远德的建议不感兴趣。

    顾远德笑道:“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也差不到哪里去。”

    蔡致良道:“金河德州电子如今的情形,你也都了解,在技术方面还称不上登堂入室,正需要您这样的业内巨擘加盟。”

    “巨擘的称谓,可是不敢当。”顾远德摆摆手,道,“之所以从IBM离职,回港教书,就是回来养老的,台湾虽然不远,还是算了吧,我会尽我所能地提供一些绵薄之力。”wap..OrG

    “顾教授太谦虚了。”蔡致良见顾远德口风有些松动,道:“DRAM技术方面,如今最先进的是RB,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够量产16M了。韩国起步晚,但在全国体制之下,却也即将突破4M技术。而金河德州电子刚刚投产的,还是1M的技术,这差距有多大,您比我更清楚。我计划在香港设立一处研发中心,还请您老费心,帮我尽快开发4M、16M的DRAM技术,让金河德州电子在全球,好歹有块立足之地。”

    “你这野心不小啊,还想在如今美日争霸中,杀出一条路来。不过冲你这一番雄心壮志,我会支持你的。”顾远德也没有再矫情,玩笑道:“不过,我的报酬可不能低啊。”

    “报酬之事好说。”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不算事。蔡致良见顾远德同意,对于未来可能带来的收益,自然不吝啬这点报酬。

    顾远德问道:“德州仪器那边4M的技术授权没谈妥?”

    “是啊,按照廖成凯的说法,德州仪器就剩下4M的技术了。”蔡致良无奈的摇头,道,“从北美德州仪器的工厂购买的二手设备,如果良品率能够达到RB的水平,月产能就能有100万个的DRAM芯片。如今正赶上市场回暖,不过等开过年,技术就要更新换代了。”

    “是啊,技术更新越来越快了。”顾远德自然是深有感触的,“不过,以如今金河德州电子的规模,我并不建议研发技术,而倾向于扩大规模。否则,巨量资本研发出4M的技术,以现在的规模,并不能转化成收益。我八五年去RB,印象很深刻,索尼随便一家工厂,月产量都在300万以上。”

    蔡致良陷入沉思,顾远德的顾虑并不是第一次传到他的耳中,前些时候,廖成凯也曾经提到过,只是他当时不以为然,并没有在意。如今顾远德再次提出,就不得不重视了。

    只是一直等到飞机降落,也没有思索出一个结果。

    走出台湾桃园机场,蔡致良便看到了廖成凯一行人。

    “派个司机过来就行,哪里需要你亲自跑一趟。”蔡致良对接机的廖成凯道。

    廖成凯如今也是捧别人的碗,哪里能把这话当真,道:“我家就在台北,回公司也是顺路。”

    “那就走吧。”蔡致良从帕塔手里接过行礼,随廖成凯一起去了停车场。

    等出了机场,廖成凯才发现不对,问道:“帕塔呢?”

    “他还有其他事,不用管他。”

    廖成凯驾驶,蔡致良坐在副驾驶上,顾远德坐在后排,道:“顾教授,您要是累的话,在后座躺会儿。”

    “也好,路上开慢点,开快了头晕。”顾远德叮嘱了一句。

    “放心吧,顾教授。”廖成凯发车启动,出了停车场,道:“帕塔不是你的司机吗,还有什么事躲着我?”

    “金河的投资,帕塔去打个前站。”

    蔡致良不愿意多提,问道:“要不是阿杰说起,我都不知道你成家了。上个月在香港的时候,怎么也没听你说过?”

    廖成凯叹了口气,道:“都是二婚了,就没有凑热闹,两家的近亲一起吃了顿饭,便算是结婚了。”

    原本,廖成凯与蔡致良同班的班花走得近,可惜最后还是没有走到一起,所以蔡致良与邓英杰等人有时不便问起,却没想到,廖成凯已经再婚了,实在是世事难料。

    蔡致良道:“份子钱,就等你孩子出生时,再补上吧。”

    “那可不能太寒酸了。”廖成凯笑道,“听阿杰说,你们四个在一起做生意?”

    “是啊,准备到北边投资一座空调厂。”原本是投资冰箱的,后来经过邓英杰和薛成的考察之后,变成了空调,蔡致良也没有反对:“老薛的事,阿杰给你提过?”

    廖成凯道:“听说了一些,不过照我说,也别投资什么空调厂了,直接投资金河德州电子,让老薛来台湾得了。”

    蔡致良道:“你又不是不晓得他家里的情况。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父母年迈,下有弟妹,哪里离得开?香港与特区相邻,能够早出晚归,你就不要操心他的事了。”

    还有些事情,蔡致良没说,这次是邓英杰出大头,算是邓家的产业,要是被廖成凯搅和了,万一被当成蔡致良的授意,可就里外不是人了。

    由于是下午的飞机,抵达新竹工业园的时候,太阳已经快落山了,却依旧闷热,蔡致良与顾远德便直接去了酒店休息,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去了工厂。

    走进力微电子,为蔡致良介绍工厂状况的,是技术总监岳天华,原本大学毕业之后就职于工研院,十年前被送到美国RCA接受3英寸晶圆厂培训,算是经验丰富。

    “现在,全球的晶圆厂都是以蚀刻方式在硅晶圆表面下方挖掘深槽形成电容器,你手中的就是一片还未刻蚀过的晶圆。”

    蔡致良看看手里的晶圆,是金河德州电子出产的一片废品。

    “这是镀保护层的车间,就是用热氧化法在N型Si层上制备一层氧化硅层,后边是在氧化保护层基础上,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制备一层淡化保护层……”

    岳天华介绍的,在蔡致良看来,都是干巴巴的技术,实在提不起精神,主要是这些细节,他都不了解啊。

    “深槽刻蚀技术发展至今,各个厂家有不同的设计方式,我们采用的是德州仪器的TTC技术,另外还有RBNTT的IEVC,IBM的SPT技术……”

    蔡致良只能打断岳天华的介绍,道:“岳总监,这具体的技术,你跟顾教授商议便可,我只想知道,目前的良品率是多少?”

    岳天华道:“如今刚刚投产,一些制造参数还在调整,目前每月大概可以生产15万个1M的DRAM存储芯片。”

    岳天华只提及产量,至于良品率,却是没提。

    蔡致良心里默算,按照岳天华所说的产量,反推回去,却是得出一个难以置信的数字,问道:“那就是说,良品率才一成?”

    这可有点严重了,一成的良率,这成本平白就比RB高出了八倍,完全抹杀掉了人力成本方面的优势。

    “这只是刚开始,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廖成凯接口道,“德州仪器的技术还需要消化,工人虽然已经培训了一段时间,却是刚刚上工,还未能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我之前就跟你提过,将良率提升到4成以上,不过还得等两到三个月的时间。”

    “两三个月……”蔡致良也没有看下去的心情,虽然早有准备,但是现实实在是有些残酷,哪怕是两成的良率也好啊。

    现实已经很残酷了,蔡致良只能耐着性子,将DRAM的工艺流程巡视了一遍,兴趣缺缺地离开了。李卫公的走出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