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肉屋 - 历史小说 - 督抚天下在线阅读 - 第六十二章 乾隆的宴席

第六十二章 乾隆的宴席

    看着桌上的菜肴,乾隆倒是露出了难得的轻松神情。即便是精力渐衰的最后几年,乾隆一旦发怒,也往往吓得大臣冷汗渐生,不敢说话,可这一日他却只如同一个舍不得家人、舍不得桌上菜肴的寻常老者,对阿桂道:“阿桂啊,这几日天气热,所以朕今日准备的,只有烧鸭和蒸鱼,朕记得你喜欢吃羊肉来着,这几道菜,可对你胃口?”

    阿桂自然不敢怠慢,道:“回皇上,臣……奴才功名爵禄,皆是皇上所赐,皇上赐宴,又怎有对不上奴才胃口之理?”阿桂原本奏事以公事为主,故而称臣的时候很多,但忽然想到,这是乾隆赐宴,乃是私人场合,便改了口。

    “你只称臣就好,朕这些年看你奏疏,总是称臣的多些。”乾隆却不在意这些细枝末节。又道:“之前你外出决狱治水,这些年做领班,也着实辛苦了。哈哈,你说乾隆十四年的时候,若是朕一时下手快了,又或你还有个兄弟,你想想,朕后面这四十多年,可就要损失一个人才了。”

    乾隆所言是第一次大金川之战中的事,当时阿桂的上司,也就是乾隆五年苗寨之役,阮元祖父阮玉堂的上司张广泗,在对战大金川时一味想着结寨而进,正面对敌。结果空耗时日,耗资巨大,大学士讷亲对战事缺乏主见,也未能改变战局。最后乾隆闻讯大怒,认为讷亲和张广泗贻误军机,将二人斩首。当时阿桂听了张广泗辩护之言,认为结寨而进并无不妥,结果被乾隆一并下狱,只是乾隆念及阿桂之父阿克敦并无其他子嗣,阿桂又是从犯,才网开一面。而事实上反观这次战事,张广泗的结寨而进也消耗了对手不少兵力,客观而言,并非劳而无功。

    但既然乾隆已经给张广泗的战术定了基调,阿桂也不敢反驳,只道:“回皇上,奴……臣当日年少无知,误信人言,致使空耗国力,士卒枉死,臣原是百死难赎其咎。是皇上开恩,给了臣一线生机,这四十余年,臣方能勤勉用事,不敢有一日懈怠。”

    阿桂所没说出来的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后即便王杰等人,已经对乾隆任用和珅的行为有所不满,阿桂却始终相信乾隆。

    “你毕竟年轻嘛,当年朕记得,你才三十二岁,有些思虑不周之处,也很正常。朕饶了你一命,现下看来为后来三十年留下了国之柱石。两征准噶尔、大败回部、伊犁屯田、缅甸、第二次大金川、青海……你该报答朕的,早就报答够了。朕也同你说句实话,朕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年轻的时候,提拔了你和傅恒。不过朕倒是不明白,你当年为何非要把举人考完了,才肯出来做官呢?”

    “这……臣愚钝,不及文忠公万一,是以想着先读几年书,有了圣人之言相佐,办事也稳定一些。不过文忠公天赋境地,可是远在臣之上。臣白读了那许多书,最后还要皇上开恩,才免臣一死。而且,臣只会办事,文忠公却能决事。想来文忠公若是今日尚在,军机处决事,也能更让外人信服吧。”

    乾隆笑道:“阿桂啊,傅恒就算活到今日,也已经七十四了,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总是都过去了。但你说到军机处决事,阿桂,这朝廷中最有威望之人,便是你了,却又有哪个不识好歹的,连你的话也不信服了?”

    阿桂看着乾隆神色,倒是比往日更为轻松,并无责怪之意,想着既然乾隆心情大好,自己的心愿也终于可以说出来了,便站起身来,在一旁下跪道:“回皇上,也不是别人的问题,实在是臣这几日觉得,臣已经老了,走路比往日要累许多,眼神也大不如前,日常思虑,也往往不周。臣想着臣这个样子,是支撑不起大清的军机处了,是以,臣决定改日上疏,请皇上念及臣年已老迈,准臣致仕。”

    “你先起来再说,朕今日叫你来,就是想和你吃个饭,朕都做了六十年皇上了,想的就是轻松一点,你这般严肃干什么?”不想乾隆下一句话,竟是大出阿桂意料。但想着皇上命令,不能不从,阿桂也只好站起,又坐了回来。

    “阿桂,你说这些,虽然也有道理,但朕想着,才兼文武之人,眼下军机处中,也只有你一人了。你想致仕也可,你答应朕一个条件,你致仕之后,给朕推荐一个新的领班大臣,你可愿意?”

    “这……”面对乾隆这个问题,阿桂当然有些犹豫,很明显,一旦自己退出军机处,下一任领班必然是和珅,王杰终究是汉臣,不容易成为领班。而且王杰入军机处、入阁时间都不如和珅,阿桂跳过和珅去推荐他,于理不符。除此之外,更没有人适合领班大臣一职。

    阿桂当然不可能推荐和珅,一时不禁沉吟未答。

    “所以说嘛,广廷,不是朕狠心多用你,也实在是这一两年,朕找不到新人了。所以军机处那边,你还得勉为其难才是。不过到了来年,你终究也八十了,不如这样……从来年开始,你每五日一赴军机处,只参议要事,如何?有些事,朕眼下还不能没有你。”阿桂字广廷,但几十年来,旁人往往只以“阿中堂”、“英勇公”相称,乾隆则直呼其名阿桂。这时阿桂忽然听到乾隆称呼自己的字,也一时感动,竟是迟迟提不起筷子。

    “接着吃饭,朕让你来,不是看你眼泪的。”乾隆又笑了出来。可过得片刻,乾隆忽道:“广廷啊,你终究还是武人性子,神色上瞒不住人什么事的。你想退出军机处,是想让那彦成接你的班,你说朕猜得可对?”

    “臣不敢以权谋私。”阿桂听到这句,又站了起来,再次跪下。

    “朕看你脸色,你有件为难的事,至今没说出来。那彦成才干如何,朕心里有数,你无需再问。其他的,还有何事?”

    这一次阿桂却没有再站起来,而是继续道:“陛下,此事是臣之过,陛下若要问,请陛下只责罚臣一人,对其他军机大臣,臣还愿陛下既往不咎。”这样回话,自然也是把和珅算进去了,可阿桂也清楚,此时如要保护王杰董诰,就只能先保和珅,是故不得不如此。

    “说吧,朕不见怪就是,朕今日请你来,只是想好好吃个饭。哪里有那么多规矩。”

    “其实,这还是因为臣老了,眼看许多公文需要拟对,可眼睛早已花了,心里,主意也不多了……所以,和中堂王中堂他们眼看臣拖累了他们,就……就都去外面直庐了。”阿桂终于把军机处各人分而治事的事情,说了出来,只是他念及王杰董诰终是忠良之辈,不愿直言其过,把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

    果不其然,乾隆听了,也颇为恼怒,道:“这些个混账东西……反了他们了!军机处,军政机要所在,是我大清体制的根本,这些混账东西是谁给了他们这个胆子,要把我大清的根本弃之不顾了吗?阿桂,你今年,还要帮朕把这件事办了才是。你老了,那朕再给你找个人,湖广道御史钱沣,历来为人公道,没有私党,这件事,只能让这种人去办。把他们都叫回来,每个人罚半年俸禄!若是再想着到别的地方办事,哼哼,不想在军机处待了,朕就成全他们!”

    阿桂不禁心中激动,没想到乾隆心里,还记得钱沣的正直之名。至于罚俸,已是最不坏的结果,自然只能领旨谢恩了。

    “话说回来,有些人也该管管了。”乾隆道,说着,指着边上案中一封奏疏:“那封奏疏里写着,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浦霖,近年来贪赃枉法,横行无忌,前些日子,朕让人抄了这两个畜生的家,那伍拉纳府里,居然有一百柄玉如意!唐时元载抄家,有胡椒八百斛,世人以为巨贪,没想到朕做了六十年皇帝,竟又养出一个元载!他想干什么?看着朕这几年老了,管不动他们了,开始肆无忌惮了!朕已经下了旨意,把他们槛送京师,罪行议定之后,即便斩决!朕八十五了,可眼睛好着呢!他们平日蝇营狗苟那些事,还当朕不知道吗?”

    阿桂听着也清楚,伍拉纳和浦霖这些年之所以肆无忌惮,也和他们逢迎行贿和珅有关,他们上面给和珅送礼,下面便加倍搜刮民财。这一次乾隆也是动了真怒,终于要对二人下手。当然,其间或许也有另一层意思,自己一旦改成五日一直庐,和珅权力必会大增,是故乾隆先重点打击两个和珅的关键党羽,以做平衡之用。

    想到这里,阿桂自也释然,再次向乾隆叩头道:“皇上圣明,臣实在不能及皇上万一。”

    “万不万一的朕不管,这次你可以起来了。来,无论公事如何,今日这顿饭,你得和朕一起吃完。”乾隆眼看阿桂忠诚,当然也不会迁怒于他。

    不久之后,阿桂和钱沣一道重新整顿了军机处,将四位军机大臣都带了回来。伍拉纳和浦霖也被处决,那伍拉纳不仅是封疆大吏,而且是和珅姻戚,对于和珅一党而言,损失不小。眼看形势对自己严重不利,和珅也更加嫉恨阿桂,而且,钱沣到军机处见阿桂之事,也已经传到了他的耳中。只是此事实据不足,和珅没法直接上报乾隆。

    八月,钱沣暴卒。一说和珅为了报复于他,将许多繁杂公文都交由他处理,以至钱沣积劳成疾。又一说和珅暗自派人在钱沣饮食之中,下了慢药。总之,又一位坚定反对和珅的直臣离开了人世。

    也正在这年八月,阮元也接到了圣旨,诏旨称阮元在山东三年,勤于任事,竭诚为国,拔擢之才,大多有实才可依,以至士风日进,学子汲汲于先王之治道。今阮元山东任期已满,特迁阮元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调任浙江学政。另,由于太子授命、新君继任在即,着阮元先行回京,禅让大典之后,再往浙江赴任。

    阮元听了圣旨,自也大喜。所谓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即是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乃是朝廷为体现学士清贵的兼称,并无实际用处。内阁学士在内阁办事,平日辅佐大学士与协办大学士。不过由于乾隆时代,大学士实权大不如前,内阁学士也只剩下撰写诰敕、清点档案等职务,除非另有实职,否则权力不大。对于阮元而言,实际工作仍是学政,只是从次年开始换成了浙江督学。

    但内阁学士的职务,却另有一番用处。内阁学士是从二品,可清代官职之中,从二品官位极其有限,京中便是内阁学士,外官便是布政使,很多官员被授予内阁学士,其实也是准备以此为中转,准备未来晋升六部侍郎之用。阮元这时授了内阁学士,想来若是浙江督学有成,日后升入六部,便即顺理成章。而且这时距离阮元登科成为庶吉士,才过了六年零三个月,阮元也不过三十二岁,能在这个年龄得此殊荣,却比两年之间升任三品,更为难得。

    也正因如此,这一日阮家多做了几个菜,准备小小庆祝一下,听到阮元晋升内阁学士,一边的刘文如也不禁问道:“夫子,我不清楚朝廷官位,可我还记得小的时候,你考生员,那一日拿了生员案首,来我们家的谢大人,他就是内阁学士吧?我记得,那是我见到的第一个大官,夫子,你这般年纪,便已经和当年的谢恩师一般地位了吗?”一年的时间里,刘文如也渐渐适应了妾这个新位置,所以平时也不再称阮元名字,而是改叫夫子,只不过这个妾一直都是挂名,她与阮元也暂时没有特别亲密的关系。

    “生员案首?哈哈,也正好十年了。我想起来了,那年你真的还小,才……九岁吧?谢恩师来了,你还躲在彩儿后面不敢见人呢。如今确是皇恩浩荡,我也是内阁学士了。可文如,官品与学问无关。我自忖学行还是比不上恩师的,你可不要随便乱说。”阮元想着过去的事,也不禁有些感慨。

    “可是……每次来学署的学生,我看他们都挺羡慕你的,觉得你学问,也不比那些老学究差了。你说是吗,常生?”刘文如最后一句话,却是问向了身旁的阮常生。一年多的时间里,阮常生都是她在带着,和她非常亲密,听着小姨娘这般相询,阮常生也乖巧的点了点头。

    “哈哈,他们什么心思,你还不清楚,说几句好话,以后取录考评,总要更合适一些。我和武先生交流金石经术,才知道什么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呢。”阮元笑道。又转向阮承信,问道:“爹爹,此番孩儿进京,也不过待上四个月。爹爹就不要这般劳顿了,不如先回扬州,待孩儿来年南下了,再与爹爹会合,怎样?”

    “伯元,爹爹的事,爹爹心里有数,这山东风景正好,爹爹还有些地方,想去看看呢,一个人闷在扬州,那才无趣不是?”不想阮承信也想好了后半年的去向,而且看着父亲眼神,阮元总觉得另有一番喜色,或是大明湖、趵突泉风景俱佳,父亲舍不得的缘故。

    “伯元,有个事我想问问你。”这时,开口的却是杨吉:“你说今年你回去,就是因为那糟……皇上要把皇位给儿子了,可我听了半天,你说皇上有两个儿子呢,那到底是哪一个要做皇上?你说这禅让,我也听过,好像是老皇上做不下去了,才会禅让,怎么,哪个王爷这般大胆?”

    “杨吉,你三国评书听多了吧?”阮元也被逗得笑了出来。“你说的汉末三国,皇上一点权力都没有了。和当今皇上是两回事,哪有人敢让皇上退位的?是皇上自己不愿在位时间超过七十年前的圣祖皇帝,才做了这般决定。更何况,皇上健在的皇子有四个呢,不是两个。”

    “我只听你说过成王和嘉王,其他的你没说,我才不知道。”杨吉道:“可最关键的事你还没回答呢,皇上准备什么时候让位,谁是太子啊?”

    “这个……诏书里没说,而且你也看到了,传旨的是渊如,他现下只有四品,问他,他也不知道啊?禅让大典倒是定在了明年元日,不如我们先回京城,过四个月一切就都清楚了。”这时孙星衍调任山东做道员,因此,也顺带接下来给阮元诏书的工作。

    “那……什么时候公布太子人选,你也不知道?”

    “不是都和你说了吗?这些诏书里又没写。”

    “伯元,这糟老头子故弄玄虚呢吧?”杨吉不禁心中有气,道:“你说我到外面听说书的,人家都左一个太子,右一个太子的说个不停,觉得他们一说到太子,心里都挺舒服的。怎么到了他这里,太子说不立就不立,这也罢了,居然临到退位了,宣布个太子名字,都这般困难?”

    “你怎么又这般没大没小了?好好好,这次去京城,你也跟着回去,我也带你了解一下太子究竟是谁。皇上上午宣旨,你下午就能知道太子人选,这样你可还满意?”

    “不满意,我想现在就知道。”

    “你不也挺想京城的嘛?我还记得呢,上次你走的时候,说天桥有个说书的,给你讲隋唐故事,你想接着听。这样,回去之后,咱还住扬州会馆,每天我都让你到天桥听个够,这次满意了吧?”

    “伯元,这你可就不清楚了。”不想杨吉听到这个话题,竟然越说越得意:“这济南府就是那秦叔宝的老家,这里的人,都可爱听《说唐》了。我一年里听了三家,个个都比京城说得好听!最快的一家,我记得说到了罗成力擒五王,就五个回合,什么窦建德、王世充,统统拿下!伯元,这罗成我看比秦叔宝更厉害,他大隋第七,秦叔宝才第十六对吧?他后来怎么样了?当上大将军没有?”

    “我都和你说了多少遍了,历史上没有罗成这个人,既然都没有,他做什么大将军?而且那窦建德王世充,是唐太宗俘获的,和罗成有什么关系?”

    “你就是嫉妒人家!不愿意承认罗成比你年轻,还比你厉害!”杨吉怒道。又回头问向阮承信,道:“小恩公,您读书也不少,能不能给我讲讲,这罗成以后又有些什么故事?”

    阮承信也摇摇头,道:“杨贤侄,这罗成的故事,你不也是在说书人那里听到的吗?我们家人在你来以前,也没什么多余的钱,所以说书听戏什么的,都没去过几次,偶尔一两次,听的故事也不全。罗成我确实听说过,可他做了什么,我就不清楚了。或许,还要你给我多讲讲呢。”

    看来在阮家,罗成的故事反而只有自己知道,杨吉想想,也不禁感到无趣。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过了几天,阮元一行已经打点好了行装,阮承信暂时留在山东游玩,焦循先行南下,阮元、杨吉、刘文如和阮常生则前赴京城。阮元两年里在学署别立一室,名积古斋,多收集金石古器,已经有所小成。此时眼看古器齐备,《山左金石志》也快要完稿,自己却不能在山东主持最后的编订,也不禁有些落寞。

    这一日的泺口镇又一次聚集了不少船只,阮元一行待作别过山东诸人,便要北上京城。二十余名府学生员不约而同的来到码头,准备给老师送行。武亿也和阮元一行来到泺口,他不愿离开山东,阮元也不强求,想着为官之路,漂泊无定,今日在山东,明日在浙江,不知日后又将前往何处。武亿也已经五十岁了,若是日后再不到山东任官,这一别便是诀别,想到这里,阮元也不禁伤感。米洛店长的督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