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肉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镇海王在线阅读 - 第2331章

第2331章

    改汉姓取汉名,推行汉家文化,以此来达到和巩固大明对各地的统治,来塑造共同的文化、语言和价值观。

    在这样的一套制度和政策之下,再加上现在大明非常的强盛,政策的好处也是逐渐的体现出来。

    各部族之间友好和睦相处,有矛盾也是由各地官府来处理,而不是拿起刀箭来靠拳头说话,同时各部族之间的交流、往来越来越密切,部族之间的融合也是越来越深入,汉家文化强大的威力也是开始显现出来。

    有很多接受了汉家文化教育的各部族精英开始逐渐的忘记原先部族的事情,更加强调自己是大明天子的臣民,是强大大明帝国的公民,并且以此为荣,以此为骄傲。

    特别是很多小部族,一直以来都饱受欺凌,没有什么归属感和安全感,但自从成为大明帝国的一部分,成为大明天子的子民之后,再也没有不用担心会被人欺凌,有着强大帝国作为靠山,一股强大帝国子民的情怀自然而然就孕育而生。

    这一点在南云省、西域、南洋各部族之中是最明显,很多新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早已经对自己原先的部族没有什么太大的归属感,而是更强调自己大明子民的身份。

    甚至于还出现了血统高低贵贱之说,这种说法,说大明人的血统是最高贵的,接着就是按照长相和大明人相像的程度来划分高低贵贱。

    这种血统高低贵贱之说一开始是起源于天竺这边诸多的藩国和殖民地,这些藩国和殖民地当中汉人稀少,要统治数量庞大的土著,结合天竺这边原有的种姓制度,弄出了一整套的新种姓制度出来,这其中大明人的种姓和血统自然是排在最高的位置上面。

    后来随着报纸的报道,这套新种姓制度也是传播开来,并且迅速的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

    像朝鲜人和倭国人,他们就觉得他们长相和大明人最像,甚至于没有任何的区别,并且他们还自古以来都是写汉子、习汉家文化,所以他们的血统和种姓也应该是最高贵的,甚至于出现了很多来大明认祖归宗的大家族。

    还有黄金洲的印第安人,他们也觉得自己和大明人长的很像,并且大明人都宣传了,他们和大明人一样都是太阳神的后裔,他们是殷商后裔,和大明人有着共同的祖先,所以他们的血统也是最高贵。

    总之这套在天竺这边弄出来的东西,现在竟然也是已经被很多人所接受,觉得理所当然,甚至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些东西就是如此,即便明知道是假的,可是当大家都说是真的时候,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想到这些,刘晋也是笑了起来。

    尽管似乎好像有些不太好,但是却能够大大的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也是很不错的。

    想一想后世,崇洋媚外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在有些人的眼中,国外的屎都是香的,国内的花都是臭的,可以说是崇洋媚外到了极致了。

    各部族向弘治皇帝表面忠心、送上祝福,接下来就是大明的附属国,朝鲜国、倭国、吕宋国等派遣过来的使臣也是向弘治皇帝这边献上礼物、送上祝福,同时也表面将紧紧跟随大明帝国这个大哥的步伐,永远做大哥小弟之类的。

    再接着就是来自海外各藩国、殖民地向弘治皇帝这边送上祝福了,海外的藩国和殖民地遍地开花,尽管实际上都是自成一国了,但名义上依然是大明帝国之下的领土,藩国的王爷、殖民地的总督也都是大明天子的臣子。

    等到各藩国、殖民地献上礼物和祝福之后,放在最后面的就是西班牙、波斯、奥斯曼帝国、暹罗等这些和大明有建交的国家驻大明帝国使臣向弘治皇帝这边献上自己的祝福了。

    整个初八早朝的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当然,早朝过后,弘治皇帝和往常一样,将重要大臣召集到尚书房开小会,商量新年的国家大事。

    第1409章 新年大事

    乾清宫尚书房,巨大的落地窗旁边,弘治皇帝、内阁三阁老、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都督等朝廷重臣全部到齐。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今天是新年的第一个早朝,大家对于今年有什么规划或者是看法都不妨说来听听。”

    弘治皇帝的心情是很不错的。

    年假制度之下,皇帝也是可以获得难得的休息时间,过年期间,整整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不用上早朝,朝廷又没有什么特别紧急、重大的事情需要处理,故而一向勤勉的弘治皇帝也是好好的休息了一阵。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如今大明的形势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他这个皇帝自然是最喜欢看到的。

    “陛下,今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举办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弘治十八年的时候,首次实行南北东三榜一起考试,但弘治十八年毕竟是第一次,举办的也非常仓促,我大明各部族学子也是初学我汉家文化不久,水平有限。”

    “这一次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去年就已经向我大明各地下达了科举考试的命令,同时各部族学子学习我汉家文化也有一定的时间,想必此次科举考试定能选出很多贤能之才。”

    首先站出来的就是内阁首辅刘健,他提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今年科举考试。

    一转眼三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又到了科举考试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