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肉屋 - 历史小说 - 大隋主沉浮在线阅读 - 第551章:推官制,复国学

第551章:推官制,复国学

    “圣人,州郡县制乃是大势所趋,老臣并无异议。”苏威这头老狐狸,先是认同了杨广的设想,接着又问道:“圣人,但不知州官、郡官品级如何?”

    苏威之‘惑’,也是大家之所‘惑’!众人闻言,都将目光看向了杨广。

    “日后,州刺史皆是正三品!”杨广微笑道:“郡官嘛!上郡太守,从四品上;中郡太守,从五品上;下郡太守,正六品上。”

    杨集听了,暗道一声果然。

    其他人虽然不像杨集有“外挂”,可也不傻,瞬息之间,便明白了杨广改地方制的用意所在。

    然而,无人反对。

    一是皇帝主意已决,无从反对,反对也无效;二是他们不在乎品级决定的俸禄,他们在乎的是实实在在的权力,若是自家子弟从郡官升为州官,手上的实权必将暴涨。而品级所决定的虚名和俸禄,又有谁会在意?又有哪家差这点俸禄?

    国策皆多是出自这些人之手,此事州郡县制无人反对、官员品级也无人反对,算是定下来了。

    大纲已有,杨广便让这些中枢官员去完善了。而杨集这个‘地方官’,则是在众人艳羡的目光,被留了下来。

    不知为何,杨广对于眼前这个家伙,确实没有怀疑之心,至于功高震主之类的顾虑,更是丁点儿都没有。哪怕,这家伙时不时给自己带来麻烦,他也没有真正生气过。

    这种心情,一是建立在杨广的强大无比自信、以及天下安定这个大前提之下,他觉得权势涛天的杨谅都被他三下五除二的干掉了,余者,自然是概不足论;所以不管多少臣子建议设立监军,他都置若罔闻,甚至嗤之以鼻,觉得那些杞人忧天的,根本就不知兵事的瞬间万变,若是让一个不知兵的去监督、掣肘军中大将,大将怎么可能打得赢?(注)

    二是他当上皇帝以后,所有人都毕恭毕敬、敬而远之,敬畏代替了亲近仰慕,从而使君臣关系越来越疏远,而杨集却能无视他的帝王身份,始终是用弟弟的心态,来面对他这个当兄长的。而他,自然十分珍惜这个唯一当他是“人”的人了。

    杨广心底慨叹一声,哪怕他极力维护自己和旧部的关系,可他当上皇帝以后,君臣之间参杂了太多东西。与此相对,杨集未失赤子之心、对他始终如一,这就殊为难得了。

    “金刚奴,对于科举,你怎么看?”科举这事,杨广干得极不厚道,心中也是颇为愧疚的,所以发布之后,便没有正式和杨集探讨过。而今,时间已经过了许久,科举又闹得比较大,便主动谈提此事。

    杨集说道:“科举不是灵丹妙药,名门高第之所以千年不衰,一是因为他们传承千年,手中有着寒门难以想象的的藏书、名师、财富,优越的条件可使族中子弟衣食无忧,一心授受教育。与之相对,寒门就算不愁吃穿,可藏书少、无名师指点,就算偶尔出现几个大才,也不如专门培训人才的名门望族多,寒门尚且如此,贫困潦倒的庶民百姓,就更难了。”

    “出自名门的官员现在反对,我认为不过是一时恐慌而已,可他们一旦适应科举、支持和参悟,他们能凭借世深厚财富和文化传统,占尽优势。”

    杨广察觉到杨广高明远识,于是神色也变得认真起来,问道:“何以见得?”

    杨集说道:“先帝立国以后,每年都让各州举荐人才,前来京城考试,推荐上来虽然仍然以世家子弟、官宦子弟为主,可其中也不乏杰出的优秀寒士。可是考出来的人,有几个是寒士?而世家子弟又占据了多少?”

    杨广闻言默然,他是皇帝,对这点很清楚,无从反驳,过了半晌,皱眉道:“还有呢?”

    “二是名门高第子弟遍布中枢各部司、地方官府,官员的任免权多数被他们掌控了,加上各级职务有限,他们又怎么可能把有限的职务让给无亲无故的人?”

    杨广垂眸沉思一会儿功夫,抬头注视着杨集道:“所以,科举毫无益处?”

    “那倒不至于,最少,寒士看到入仕的希望,有了学习的动力。”杨集说道。

    杨广点了点头,怅然道:“也就是说,近期的科举,仍旧以名门子弟为主了。”

    “这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寒门、平民百姓落后名门世家近千年历史了,底子实在太过薄弱。朝廷要打破门阀对官场的垄断,少说也要数十年之功。”杨集叹息一声,说道:“科举既然开启,那就不能停。虽然它不能让太多寒士入仕,却也能够让名门世家、各大政治势力为了一些职务打破头。在这期间,朝廷要做的,就是广建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杨广理解杨集的意思,不过还是问道:“你的意思是在整个天下恢复州学、县学、乡学?”

    杨坚在位期间,于全国各在举办州学、县学、乡学,但因为天下士族沸腾,反对之声此起彼伏,颇有与关陇贵族联手抗衡之势,出于政权平稳过度的考虑,被迫于开皇二十年废国子学、四门学和全国的州县乡学,唯置太学。

    但他知道此举是饮鸩止渴,于是等到杨集前去凉州上任,便又“偷偷摸摸”的怂恿杨集办学,支持杨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使县学、乡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凉州冒头。

    这些年来,虽然反对之声不断,可是长期的反对、支持辩论途中,支持凉州教育的正方越辩越占上风、支持的人越来越多;势之大,也使凉州教育从摇摇欲坠变成了稳如泰山;而反方,在道理上越来越站不住脚、越来越受寒士唾弃。

    有了这个成功的案例,杨广觉得全面恢复州县乡学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正是!”杨集也觉得恢复地方教育的时机成熟了,他一字一顿的向杨广说道:“有凉州的成功为例,朝廷全面恢复教育已是水到渠成、大势所趋。士族虽然会全面反对,可是这些人的反对,多是出于一己之私,不管你做什么、做得有多好,他们为了一己之利,照样找出万千理由来反对你。对于这小撮人,不作理会。”

    杨广深以为然,冷笑道:“言之极是,不管他们。”

    杨集所说的‘小撮人’自古以来就以自家利益为上、毫无气节可言。杨坚办学的时候,反对的是他们;杨坚顺他们心意,废学;他们非但没有安分下来,反而骂得更厉害了,甚至还在民间、士林之间兴风作浪,硬生生给杨坚扣上不重儒、不重学、不施仁义的的帽子。

    如此一来,好处被他们全得了;而真正为国做事、为民着想的阿耶,却被他们口诛笔伐,杨广真是受够了这些混蛋。

    大隋现在强大得前所未有,他们尚且如此过分,若是有朝一日大隋势弱、势衰,又会怎么写史书?自然是拼命抹黑。

    这“小撮人”喜欢的是什么皇帝?杨广对此一清二楚,他们喜欢的皇帝,无非就是“无为而治”的“仁君”!

    “无为而治”是一个好东西,若大隋王朝真要是如此、若他杨广真的变成世家门阀喜欢的“仁义之君”,他们便可肆无忌惮的安插人手、架空皇权、贪国家财富为己用;便可肆无忌惮的以“官员”的名义盘剥百姓、欺压良善、吞噬大隋根基……

    这也是世家门阀在每个王朝、每个时代,都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终极理想。

    若他杨广是一个醉生梦死的昏君,至少有九成以上的世家门阀因此变得更加高兴、更加满意。可他不是世家门阀手中的傀儡皇帝,焉能如世家门阀之所愿?

    想到这儿,杨广已经下定决定干这一票了!

    说干就干!

    翌日早朝,杨广先在朝堂上公布了改州县两级制为州郡县的决定,重臣们早有心里准备,便纷纷响应,一一将反对者驳倒,对于置疑官员提出的问题,也一一给出满意的答复。

    使州郡县制顺风顺水的通过了,并于明年,正式启用。(注2)

    接着,杨广又说起了将在大隋恢复县学、乡学一事,而县学之上的州(郡)学,并没有在各个州(郡)设立,而是吸取凉州节省教育资源、高等级学子不足的经验,先在州治各办一所大学,日后县学毕业的学生,都将集中去州治的大学读书。

    更高一级的学校,则是大兴城、洛阳城的太学。m.

    十四所大学的学子结业后,可参与科举考试;朝廷择优而录以后,也将根据实际情况选拔优秀却考不中的学子为预备官员;预备官员既可选择回家等待,也可进入太学深造、学习务实的为官之道。

    杨广尤为聪明,他压根就不提到世家子弟、寒门士子、平民子弟,也没有再一次拿杨集出来背黑锅;而是从崔仲方弹劾杨集时、隐讳提到的“朝廷穷兵黩武、教育无方、教化不力”入手,接着利用崔仲方提到的“汉光武帝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大兴儒学”为论据——陈述大隋教育力度上的不足,不符合“崔仲方们”所推崇的“重武轻文”。

    在这个基本点上,说大隋读书识字的人不多,实在有失上国体面。大隋王朝作为天下正统,理应将孔圣人“有教无类”的理念发扬光大。

    杨雄、杨达、杨弘、杨恭仁等皇族中坚分子;萧琮、萧玚等外戚,不仅隐约猜到杨广用心所在,而且也明白恢复县学乡学、兴办大学对大隋王朝传承的种种益处。

    不过他们和大隋王朝是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的关系,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绑得死死的,每个人都知道大隋好、他们才好;大隋不好,他们和子孙后代也倒霉,所以高举双手赞成。

    高颎也懂此理,他虽然也是名门出身,但是他在开皇年间提出和推广“大索貌阅”、“输籍定样”时,便和世家门阀决裂干净,被世家门阀、名门望族恨之入骨。一听杨广这么说,也就一路黑到底的支持。

    裴矩、苏威等人目光长远,他们心知国也好、家族也罢,都必须牢记和践行孟子提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否则,必将衰弱下去。而且他们对自己的家族有信心,拥有“迎接大世之争”的气魄、勇气、意志,加上又担心受到寒士口诛笔伐,也就纷纷出列支持了。

    关陇贵族官员的核心利益是在大隋军队,之前见到杨广有重用士族制衡他们的之心,本就担心得不得了。此时见到杨广用兴办教育的方式针对士族、下定决心和士族“决裂”,所以不管是出于打压士族考虑、还是出于拉拢士族对抗杨广和皇族的考虑,都没有去反对的理由。

    满朝文武、所有大佬的一致认同,在朝中有些地位士族官员面如土色、无力制止,只能用凶悍的目光盯着远在前方的杨集,认为这又是杨集这个可恶的混蛋搞出来的事情。

    这也不能怪他们这么想,一是此议案的确是杨集提出来的;二是当今天下,只有杨集掌管的凉州办大学、县学、乡学,如果不是他提出来,又能是谁?三是崔仲方等人昨天弹劾他不成,反而被他搞了下去,以他睚眦必报的品性,又怎么可能不乘胜追击呢?

    出于这个几大因素,所以,杨广哪怕没有把杨集推出前台,可士族出身的官员,仍然认为杨集是罪魁祸首,并痛恨之。

    虽然他们也知大势不可改,可仪同大将军、沛国公郑元璹终究出列道:“圣人,兴办教育实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盛事,,可天下学舍累计起来,工程浩大,臣担心国库堪忧啊!”

    郑元璹出自荥阳郑氏洞林房,乃是郑译之子。

    郑译幼年交好宇文泰,并全力辅助宇文邕,在宇文邕除掉宇文护的大事件中,立下大功。此后,他又成为杨坚坐稳北周丞相之位的重要人员,可是在杨坚当北周丞相期间,郑译贪赃枉法,多行不义之事,杨坚便疏远了他。

    不过杨坚顾念旧情,废周建隋后,不仅承认郑译在北周时期的上柱国和沛国公,还册封其长子郑元璹为拜仪同大将军、城皋郡公,册封其次子郑善愿为归昌县公、三子郑元琮为城皋郡公、四子郑元珣为永安县男,同时又追赠郑译父兄刺史之职。

    可调是仁至义尽!

    郑译死后,郑元璹便继承了父亲国公之爵。

    对面郑元璹之言,杨广朗声笑道:“卫王当年就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此言广为流传,深得士林歌颂、称赞,朕也深以为然。”

    “更何况,我大隋不但不穷,反而国库丰盈,这点小钱又算得什么?郑卿身为名门子弟,你也不希望孩子们无书可读、无师授业吧?”

    “臣……自然不想。”郑元璹咬着牙,低声说道。

    这是阳谋,可耻的阳谋,根本无从化解;若他胆敢反对,他和荥阳郑氏必将惨遭天下人的谩骂。

    朝廷全面恢复教育的决策传播以后,造成的影响十分惊人。

    介于世家门阀和庶士之间的寒门士子,更是震撼、激动无比。

    而“主张”全面办学复学的杨集,在寒士心中的地位光芒万丈,再一次成为人所仰慕的英雄、恩公!

    ————————

    【注:杨坚一生、杨广前期都没有监军。直到天下动荡,杨广失去了信心、开始疑神疑鬼,这才设监军监督大将。当然,也不是什么人都设监军,如张须陀、王仁薛、薛世雄、李景这类心腹,不仅没有设监军,还给予类似州牧、节度使一般的权力;而杨广不放心的裴仁基这种世家将领,几乎都有监军。说明政局决定了杨广的心态变化,前期觉得一切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所以他心胸开阔、大气无比;而后期,天下动荡,杨广便疑神疑鬼,像防贼一样防止怀疑对象,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注2:大业三年,杨广改州县为郡县,州改郡时期,州(郡)官员品级纷纷下调。称州时,上州刺史,正三品:中州刺史,从三品:下州刺史,正四品上;州称郡后:上郡太守,从四品上:中郡太守,从五品上;下郡太守,正六品下。

    置省级行政单位——监察州的时间不详,理应在大业五、六年左右,当时杨广按天下九州标准置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九大监察州。】碧海思云的大隋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