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肉屋 - 历史小说 - 穿越成苏辙,升官发财只为捞亲哥在线阅读 - 第172章 押送粮食

第172章 押送粮食

    恰好,苏轼家中新修的亭子刚刚落成,遂命名喜雨亭,还颇高兴地写下了《喜雨亭记》:

    ······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

    虽然旱情缓解,但稻谷抽穗已经错过了最佳时节,欠收已成定局。

    风调雨顺之年,百姓上交了粮食尚且要饿肚子,何况欠收的年岁?

    就在苏轼担忧的时候,韩世英却出现在了苏家。

    苏轼盯着韩世英目不转睛,他和家中消失的小石头颇有几分相似。

    韩世英道:“大人,您看在下是否眼熟?”

    苏轼道:“莫非你认识小石头?”

    韩世英道:“大人揣测的没错,我就是小石头。这一次是受三郎所托,给大人送些东西过来。”

    苏轼又惊又喜:“子由找到你了?”

    “是的。我叫韩世英,如今是三郎的马前卒。大人有事尽管吩咐。”

    苏轼道:“世英,你远道而来,咱们又是多年未见,来来来,我咱们出去喝几杯叙叙旧!你也不用叫我大人,唤我二郎或者哥哥都成!”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韩世英婉拒道:“哥哥,你难道不看看三郎送您什么么?”

    苏轼看着韩世英身后,只得两个随从:“东西在何处?”

    韩世英回答:“物品太多,现下都在城外。只请哥哥同我前去,看看如何安置。”

    此时,王弗和任妈妈也在一旁,都吃惊不已。

    任妈妈道:“小石头,果真是你!”

    韩世英拱手道:“妈妈好久不见!还记得小时候您时常给我干果子吃。”

    任妈妈慈爱地捏了捏韩世英的脸颊,眼中含泪:“我们都以为你没了。没想到你还好好活着,还长得这么高这么壮。”

    韩世英安抚道:“妈妈别哭,我这不是好好站在您面前么?”

    “妈妈这是太高兴了!”任妈妈嗔怪,“辙哥儿可真是,找着你了也不和我们说一声。这些年,我们都好生惦念!”

    韩世英笑道:“这次出发时,三郎就有叮嘱,说要和我和二郎、妈妈多待些时日。”

    苏轼道:“世英,你尽管把这儿当成你自己的家,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韩世英道:“那先请哥哥同我出城去。”

    骑着骏马,苏轼和韩世英来到了城外。

    眼前的情景让他惊愕不已,因为那是数不清的粮车,押送的随从也都坐在地上休整。

    苏轼说话都吞吞吐吐:“这么多······这么多全是粮食?”

    韩世英道:“哥哥信中说凤翔大旱,只怕会重蹈当年眉州覆辙。三郎收到信后,立即四处购买粮食让我快马加鞭送来。”

    这一路上,韩世英带领的队伍每日只睡三个时辰,紧赶慢赶了半个月才把粮食送到。

    幸好队伍里的都是墨门弟子,谁也没有抱怨,一心完成君上命令。

    听了韩世英说的原委,苏轼又喜悦又感动。

    虽然子由是弟弟,可一直都是他最坚实的依靠。

    苏轼垂睫:“世英,我这个哥哥真是没用,子由什么都替我想好了。”

    韩世英道:“哥哥,三郎说,在别人眼中,你是大宋最耀眼的才子,可在他眼中,你是他的哥哥,你的忧愁就是他的忧愁,你的欢喜就是他的欢喜。”

    忽的,苏轼竟痴痴笑了起来:“世英,你是不是也羡慕我有这样一个能干又体贴的弟弟?”

    韩世英起先不知苏轼为何发笑,听到缘由后肯定道:“不止是我,恐怕整个大宋也会羡慕。”

    事实上,不止大宋,千年后的人们亦会羡慕苏轼有个宠哥狂魔的弟弟。

    生怕官吏克扣,苏轼亲自来到乡间把粮食分派给农人,又去到最穷苦的百姓家中,按照人口摊派口粮。

    这一切都是韩世英和他带来的墨门弟子一起完成,谁也没有私藏一粒米。

    直到所有的粮食发放完毕,韩世英才准备动身回汴京。

    苏轼置办了酒菜,宴请韩世英及其带来的随从。

    醉得厉害时,苏轼仿佛看到了弟弟就在身边。

    醉倒在床上的他嘴角都带着笑意。

    是啊,此生给他最多温暖的人就是弟弟啊!

    苏轼为凤翔府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

    但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初衷,那就是用尽全力造福一方百姓。

    衙前之役和旱灾之后,苏轼开始关注起凤翔府的经济来。

    只有繁荣的经济百姓生活才会富足,否则就会越来越困顿。

    凤翔府靠近西夏和辽国,供养着驻守的兵士,又加之官吏的盘剥,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

    每每有心事,苏轼总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给弟弟写信。

    这世上最懂他的是弟弟,让他最安心的人也是弟弟。

    虽然弟弟远在京城,可他们心连在一起,哪怕相隔万里也尤在身旁。

    汴京城里,苏辙也坐在书房里。

    他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看哥哥的信。

    哥哥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被苏辙当成了墨宝,看完之后都整整齐齐放置在锦盒里。

    这一次,苏辙也不例外。

    锦盒已经满满都是哥哥的信。

    站在窗边,望着天上的残月,苏辙不停回想着哥哥心中所忧。

    忽的,他转身,坐在案牍上,开始给哥哥回信。

    七日后,苏轼就收到了信使快马加鞭送来的信笺。

    在信中,苏辙说道,只有民间的经济活跃了,百姓才能真正受益。而官府垄断着茶、酒、盐等生活必需品,遏制了民间经济的发展。唯有把官卖变为民卖,做到让利于民,才能藏富于民。

    要壮大坐贾和行商的发展,打破土绅的排挤,有了活水来,就不怕成为一潭死水。

    虽然从短期来看,官府也受到损失,但从长远来看,官府的交易税会增加,朝廷的税收亦会增加,最终实现官府和百姓的双赢局面。

    苏轼看完弟弟的建议,忍不住赞叹弟弟的经济头脑。

    怪不得他能在短短几年后,通过做生意就赚取那么多的银两。

    这根本不是一般人能想到,而且做到的。剪秋萝的穿越成苏辙,升官发财只为捞亲哥